你的樂器在唱什么歌?
我們一般認為人耳的聽覺頻帶是在20Hz~20000Hz,我們稱之為“聲頻”。
而在這個范圍之內,我們又是怎么來區分“低頻”、“中頻”和“高頻”的呢?
你彈過的或者聽到的樂器的聲音又是什么頻道的聲音呢?
20Hz~60Hz
這部分稱為低頻段,此頻段聲音能使音樂聽來強有力,給人很響的感覺,如雷聲。因而它最容易產生低頻渾厚的感覺。在這個范圍之內的樂器有低音提琴、低音巴松管、土巴號、管風琴、鋼琴、大鼓、低音單簧管等。
60Hz~250Hz
這段音段通常是組成音樂的低頻結構,它們包含了節奏部分的基礎音,包括基音、節奏音的主音。適當提升這段可以使聲音豐滿,多度提升則會造成隆隆聲,淹沒主要的人聲。而若是此頻段聲音薄弱,則會使樂感大大打折。這個樂段的聲音包含了之前低頻段的所有樂器,加上定音鼓和男低音。
250Hz~4000Hz
這段音段跨度很大,包含了大多數樂器的低頻諧波,同時影響人聲和樂器等聲音的清晰度。如若要對這段音頻進行調整必須要配合低頻一起進行變動,否則很容易產生聲音沉悶的感覺,甚至是像電話里的聲音。這個頻段的重要性突出表現在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多在2500Hz或3000Hz,即25000Hz是由高音單元負責,2500Hz以下是由中低音單元來發聲。所以對于這個橫跨兩個頻段的音段來說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,而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女高音最高音域只止步在中頻的上限。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,中提琴的上限、長笛、單簧管、雙簧管的高音域、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、鈸、三角鐵等。
4000Hz~5000Hz
這是一段會影響臨場感(即距離感)的頻段。如提升這一頻段,則會讓人感覺讓音源距離的拉近,反之則變遠。
很明顯這是一段高音音頻,因此出現在這個音頻段的樂器已經很少了。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、鋼琴、短笛高音域以外,幾乎沒有樂器會有這么高的音了。
4000Hz~16000Hz
這一頻段表現的是音色的明亮度,洪亮度和清晰度。一般來說提升這部分使聲音宏亮,但不清晰,還可能會引起齒音過重;衰減這部分使聲音變得清晰,可音質又略顯單薄。該頻段適合還原人聲。而樂器在此音域出現的也大多數是泛音。然而越高頻的音能量越小,很容易被人忽略。
幾種樂風的EQ組合的特點:
POP:流行樂,它要求兼顧人聲和器樂,組合比較平均,所以EQ曲線的波動不是很大。
ROCK:搖滾樂,它的高低兩端提升很大,低音讓音樂強勁有力,節奏感很強,高音部分清晰甚至刺耳。
JAZZ:爵士樂,和POP相比,它提升了3-5KHz部分,增強臨場感。
Classical:古典樂,它提升的也是高低兩部分,主要突出樂器的表現。
Vocal:人聲,人的嗓子發出的聲音的頻率范圍比較窄,主要集中在中頻部分。